馬鈴薯是歐美國家的主食,台灣民眾把薯條、洋芋片,當零食來吃,食用頻率也不低,根據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提出的警示,有種化學物質叫做丙稀醯胺,先前就被世界衛生組織經過動物實驗發現,容易導致癌症,而日常生活攝取的卡路里,更有40%含有丙稀醯胺,尤其是高溫超過120度處理過的食品,像是油炸類或是燒烤類,含量大增,因此像是薯條或洋芋片,以及各式各樣的油炸品,醫師建議,一個月最好不要吃超過2次。
長庚醫院毒物科醫師顏宗海:「在國內提到最多的一種,就是油條、油條,很多碳水化合物、很多澱粉,把它在油鍋裡面,這樣慢慢炸那個油條,其實都超過120度了,可能會產生丙稀醯胺,溫度愈高的話,丙稀醯胺產生的濃度愈高。」
醫師表示,其實不只馬鈴薯類的製品,舉凡像是麵包、餅乾、穀類等,只要是太高溫處理過的,通通都會有丙稀醯胺,因此不但要少吃油炸,就連烤物都要小心,尤其是烤焦的部分,丙稀醯胺含量最多,由於水煮,沸點最多在100度左右,超過100度水就會開始蒸發,因此丙稀醯胺比較不會釋放,比較安全,另外,咖啡豆因為烘焙時也經過高溫,也有丙稀醯胺的疑慮,不過醫師也提醒,丙稀醯胺可以經由人體代謝,只要少吃,就能降低罹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