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造太陽通過國家驗收

 新華網北京3月1日電(記者孫聞蔡敏)中國科學院在此間宣佈,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位於合肥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1日在合肥順利通過了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國家竣工驗收。

  由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和中科院副院長白春禮帶領的驗收委員會宣佈:該專案全面優質地完成了工程建設任務;該裝置具有完整的自主智慧財產權,目前處於國際同類裝置領先水準;為中國全面參與即將建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畫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2月4日拍攝的EAST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實驗裝置

 驗收委員會認為,這一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率先在中國成功建成,整個實驗系統運行穩定可靠,裝置主機及其重要子系統均達到或超過設計指標,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EAST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已經全面、優質完成。

  能源問題是關乎世界各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面對日益嚴峻的能源危機,人們將希望的目光寄託在可控熱核聚變上。控制核聚變,就是讓核聚變產生的能量得到約束,像太陽一樣溫柔平和地長期釋放——實現核聚變發電,這就是EAST的終極目標。所以它被人們稱為“人造太陽”實驗裝置。

  該項工程於1998年7月由國家計委正式立項,2000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國家投資1.65億元,由位於合肥的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所承擔。

  該專案工程在建設過程中自主發展了65項關鍵技術和新技術,創造了多個國內乃至國際第一。等離子體所自主生產了EAST所需的總長度達35公里的大電流鎧裝電纜超導導體(CICC),這不但使得中國的CICC製造技術處在世界先進行列,產量世界第一,同時創造性發展了一整套大型超導磁體製造工藝,全面提升了中國大型超導磁體設計、製造和綜合實驗測試能力。

  EAST的成功建設也得到國際聚變研究專家的高度極高評價。《科學》、《自然》雜誌的記者曾專程來訪,並對EAST進行了長篇報導。由29位國際聚變界權威人士組成的國際顧問委員在評價意見中指出:“EAST是全世界聚變工程的非凡業績,是全世界聚變能開發的傑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與國際同類實驗裝置相比,EAST是使用資金最少,建設速度最快,投入運行最早,投入運行後最快獲得首次等離子體的先進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EAST是世界上第一個具有非圓截面的全超導托卡馬克,也是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新一代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團隊在大型超導磁體的設計、製造、超導磁體性能測試、精密加工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獨立自主加工製造了超導托卡馬克所有核心部件和絕大多數的關鍵設備,其自主研發部分大於90%,實現了EAST裝置的安裝調試運行放電一次成功。

  專家預計,從EAST到真正的“人造太陽”,至少還要有50年甚至更長時間。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創國內核聚變高溫記錄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位於合肥的全超導非圓截面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近日通過了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科院各專業組驗收。

  我國的“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創下了5500萬度的國內最高溫度記錄,專家認為,這標誌著我國核聚變研究又躍上了一個臺階。

  人類利用核能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受控核聚變。核裂變時是靠原子核分裂釋放出能量,核聚變則由較輕的原子核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而釋放出能量。最常見的是由氫的同位素氘和氚聚合成較重的原子核(如氦),從而釋放出能量。

  目前實現核聚變有不少方法。最著名的是“托卡馬克”型磁場約束法——利用巨大環形超導磁場,對等離子體進行加熱、約束,創造可以控制的產生聚變的物理條件。2006年,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韓國、美國和歐盟的代表在法國簽署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計畫聯合實施協定,使熱核聚變實驗研究的工業化應用成為可能。

  國際上將核聚變研究的發展分為6個階段:原理性研究階段、規模實驗階段、點火裝置實驗階段(氘氚燃燒實驗)、反應堆工程物理實驗階段、示範反應堆階段、商用化反應堆階段。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