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萬元換一元



一碗麵賣12萬 吃完變20萬

二次大戰後,台灣因國共內戰、物資短缺,造成惡性通貨膨脹,民國卅八年發行新台幣進行幣制改革,四萬元舊台幣才換一元新台幣,這一段台灣戰後通膨時期,台民損失慘重。
歷史學者趙慶河教授表示,戰後國共內戰,隨著國民黨節節敗退,中國大陸嚴重通貨膨脹,台灣通膨跟著惡化,尤其以民國卅六年二二八事件後至卅八年最為嚴重。

趙慶河說,他母親曾提起,在卅七、卅八年期間,物價飛漲、一日數變,「一碗麵賣十二萬元,當時吃麵都要先付錢,不然等麵吃完,就已漲到廿萬元。」顯見通膨之嚴重。

一直到民國卅八年六月,台灣發行新台幣進行幣制改革,四萬元舊台幣換一元新台幣;不久後,國民黨政府敗退到台灣,因大量人口湧入、物資需求大增,物價也跟著漲,一直到民國四十年美援挹注,通膨才獲得舒緩,物價逐漸趨於穩定。

老一輩的人迄今對這段「四萬元才換一元」的通膨慘痛經驗,仍記憶猶新。

日據時代的「台灣銀行券」1946年改制為「台幣」,也就是通稱的「舊台幣」,1949年中國大陸風雲變色,1月21日蔣介石總統引退,李宗仁副總統代總統職,5月17日國民黨蔣介石總裁離江靜輪,飛抵澎湖馬公,5月24日實施台灣戒嚴。6月台灣的物價指數,為終戰之初的七千多倍。

由於舊台幣隨物價日日昇漲,不停地惡性貶值,幣信日降,發行額失控,達5270億餘元之多,造成惡性通貨膨脹,令人難以忘懷的「四萬元換一元」的新台幣發行,就在此時開始。

新台幣券於民國38年6月15日正式誕生,沿用迄今。當時的幣制改革,引起社會相當大的震撼,幣制改革後,四萬元舊台幣兌換一元新台幣,許多人當時抱著一麻袋的舊台幣,興高采烈的去換新台幣,沒想到換回來只剩下幾塊錢,財產瞬間消失,讓人欲哭無淚。

張邱東松的「燒肉粽」歌曲,就是將當時「四萬元換一元台幣」的民間疾苦,藉由小販的生活訴說出來「物件一日一日貴,厝內頭嘴一大堆,雙腳走加欲疼腿,遇著無銷真克虧。認真來賣燒肉粽,燒肉粽,燒肉粽,賣燒肉粽。」